林草行业先进模范: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新征程上林草行业先进模范再立新功
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阳春三月,草木蔓发。一早,近日刚被授予“林业英雄”称号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就来到治沙点,埋压草方格。郭万刚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上世纪80年代,“六老汉”不甘家园被沙漠吞噬,联户承包治理八步沙。1983年,郭万刚子承父业,一干就是40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一个个林草行业先进模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奋斗的汗水浇灌绿色长城,在美丽中国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中国人民用双手种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非凡成就,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美丽中国新画卷不断铺展。
用汗水浇灌林草
用科学守护绿色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碧海蓝天,一片葱郁的木麻黄在海与沙之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这是1998年种下的,现在有50厘米粗了。看着自己栽下的树苗逐渐长大,真是让人感到幸福。”全国劳动模范、昌化镇昌化社区农民陶凤交欣慰地说。
棋子湾曾是片滨海荒漠,干旱少雨,国外专家直言这里种不了树。“这是我们的家园,一定要把树种活!”陶凤交和姐妹们不甘心,在省林科院科研技术人员指导下,改种木麻黄,挖40厘米深坑,有湿沙层后再栽苗,浇足水,再用上营养袋,沙海上逐渐有了点点绿色。
头顶骄阳、脚踩流沙、肩挑手提、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陶凤交带领的妇女造林队累计种了588万株树,让棋子湾沙漠变绿洲,书写了一段“植树娘子军”的传奇故事。现在,64岁的陶凤交还会带着乡亲们巡林护林,补栽补种,踏过沙地,留下串串脚印。
植树造林不容易,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高玉红深有体会。她指着满山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的侧柏说:“60多年来,三代原山人就是在这样的石头缝里,攻坚造林,使森林覆盖率不足2%的原山林场,成为鲁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赢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荣誉。”
国土绿化,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在实现应绿尽绿后,原山人把工作重心转向了提高森林质量。一方面不断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另一方面进行纯林、低效林林分改造,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和鸟类繁衍生息。
青山为证。苦干、实干、科学干,林草行业先进模范们用汗水浇灌林草,用科学方法守护国土常青。在他们的示范带领下,我国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神州大地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蝶变。
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代接着一代干
八步沙林场深处的眼窝子沙治沙点,黄退绿进。“你看这棵大树,是父辈们40年前栽的。它的根上又发了芽,长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树。”郭万刚说,树一代代茁壮成长,治沙人也要一代代接续奋斗。
如今的八步沙,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让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
面对这样的成绩,郭万刚并不满足。他带领治沙团队推行光伏治沙、生物治沙、机械治沙等新模式,继续向腾格里沙漠腹地进发,2021年以来,通过“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新模式,有效治沙5000亩。
治沙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出来挑起大梁。“在父辈的引领下,我们要瞄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新目标,积极治沙,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玺说。
在“时代楷模”、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新一代务林人也接过了绿色接力棒。
阴河分场亮兵台营林区,大西沟攻坚造林地新绿初绽。“坡度超过40度,最薄处土层仅有10厘米,土壤下面是坚硬的板石,中间还夹杂着碎石,小樟子松就是在这样的石头缝里种活的。”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说,“与第一代务林人的艰苦相比,我们吃的这点儿苦不算什么。传承塞罕坝精神,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二次创业是新征程上塞罕坝人的新课题,要通过攻坚造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等,让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在美丽中国建设一线,林草行业先进模范们久久为功,再立新功,在他们的示范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地绿化祖国。
让绿水青山更美
把金山银山做大
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七一勋章”获得者、内蒙古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每天在牛圈中忙碌。
让草原绿起来,帮牧民富起来,自1974年来到草原后,廷·巴特尔便扎下了根。“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可5只羊20只蹄子,爱刨草根吃,对草原破坏大;1头牛只有4条腿,吃草尖不影响草生长。调整畜群结构不仅能保护草原,还能增加收入。”秉承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廷·巴特尔用他的“蹄腿理论”示范带动乡亲们优化养殖结构,减轻草场负担,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草场沙化退化。
从科学养殖,到发展肉奶加工产业,再到建设现代化新牧区,廷·巴特尔带领当地牧民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之路。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陕西省延安市,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过上了绿富双赢的好日子。
“这些年,我们把荒山荒坡建成了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喜滋滋地介绍,村里以前是安塞最穷的地方之一,去年村集体资产达到3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万元。
“乡亲们的光景好起来,苹果树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润生说,2015年以来,村里以合作社为平台,依托惠民公司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联合打造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全村1002人个个成了股东。山坡上退耕还林种苹果,建成1060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带动村民种植苹果3160亩。通过“我在南沟有棵树”认养、休闲采摘等途径,村里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红苹果成了致富果,南沟村是延安农村绿起来富起来的缩影。”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介绍,延安创造了黄土高原由浅绿向深绿挺进的生态奇迹,同时坚持生态为民,大力发展以苹果、红枣、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如今的延安山更绿了,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农民更富了,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2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草行业先进模范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广大干部群众向林草行业先进模范学习,让绿水青山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大,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人民日报